(Source of materials: Hong Kong East Cluster Community Services, related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Non-government organisations)
(資料來源: 港島東醫院聯網社區服務,相關政府部門及社福機構)

長者常見疾病

長者常見疾病

抑鬱症

抑鬱症是甚麼 患者在情緒上出現障礙,過分消極悲觀,長時期情緒低落,而導致生理及心理失調。
症狀
  • 情緒低落、悲觀
  • 做事失去興趣
  • 失眠、胃口差、體重減、活動減(可以是活動過多)
  • 自覺無能、無用
  • 有無助感、絕望感和罪惡感等
  • 覺得前景灰暗
  • 有自殺念頭
  • 嚴重者可有幻覺、妄想
  • 容易疲倦
  • 食慾不振或飲食過量
  • 記憶力退減
  • 精神難以集中
  • 缺乏自信、過份自責
  • 孤僻
成因
  • 遺傳因素﹕家族裏承襲了抑鬱症的遺傳傾向。
  • 性格因素﹕情緒容易波動、緊張、凡事執著、要求過高。
  • 環境因素﹕親人逝世、婚姻破裂、工作不順利、退休、經濟困難、長期患病等。
  • 生理因素﹕腦部荷爾蒙化學物質失調、疾病、感染、酒精和藥物影響等。
治療
  • 心理治療:
    1. 行為改變輔導
    2. 小組治療(病者、護老者)
  • 藥物治療:
    1. 抗抑鬱藥:針對症狀(留意藥物之副作用)
    2. 改善記憶藥物
  • 其他:
    1. 電休克治療
    2. 長者照顧安排
    3. 經濟援助等
護理
  • 給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
  • 鼓勵患者接受治療
  • 鼓勵患者多參予活動
  • 定時服藥
  • 留意有關自殺話語及傾向

認知障礙症 (前稱老人痴呆症/腦退化症)

認知障礙症是甚麼
  • 腦部功能逐漸衰退,是一種非正常腦部退化的疾病
  • 患者的記憶,理解,語言,學習,計算和判斷能力,都會受影響;情緒、行為及感覺方面亦有惡化
症狀
  • 早期:
    1. 對近期記憶力衰退
    2. 對時間及方向感覺混淆,不知道今天是何年、何月、何日,不清楚自己在何地,出了家門就找不到家
    3. 判斷力及思考能力減低
  • 中期:
    1. 情緒不穩,容易動怒
    2. 日夜顛倒,四處遊蕩
  • 晚期:
    1. 說話和理解能力遲鈍
    2. 無法認出家人
    3. 完全喪失自我照顧能力,如洗澡、吃飯
    4. 大小便失禁
    5. 日漸消瘦、吞嚥困難、走路不穩或甚至臥床不起
成因
  • 阿爾茲海默氏症:
    1. 成因未明,可能由於機能退化或由遺傳引起
    2. 徵狀產生的速度是漸進式,所以早期的患者較難被察覺
  •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:
    1. 因多次輕微中風,令腦部受損而成
    2. 衰退的速度是梯級式
  • 其他:
    1. 包括腦積水,腦部腫瘤,甲狀腺分泌失調,維他命B12不足,藥物反應,中毒及情緒抑鬱等
    2. 如能及早找出這些原因,並加以治療,患者的認知障礙症是可以痊癒的
處理方法
  • 預防方面:
    1. 阿爾茲海默氏症是不能預防
    2.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可透過健康生活模式,如保持均衡飲食,作適量運動,避免吸煙及酗酒,控制高血壓、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病
  • 藥物治療:
    • 可以有助於處理一些認知障礙症病徵,例如控制或減輕情緒低落,失眠、行為上於騷擾及精神和身體上的問
  • 復康治療:
    1. 保持患者在日常生活上的獨立性
    2. 主要目標包括
      1. 加強患者剩餘的功能和技能
      2. 改善生活及調整家居環境,以減輕患者的功能障礙
      3. 注意患者整體生活模式
      4. 關注患者及照顧者的心理需要
    3. 透過治療活動如現實認知,家居改善,基本自我照顧及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及照顧者的教育課程,可以提高患者及照顧者的生活質素
日常生活基本護理
  • 作息時間表:
    • 計劃出作息時間表,令患者不會因記憶衰退而引致混淆,如定時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
  • 個人衛生:
    • 保持患者個人衛生和外表整潔是很重要,鼓勵患者自己做一些較簡單的梳洗及穿衣動作,在有需要才作協助
  • 進食:
    1. 患者時常會忘記自己曾否進食及喝水,不懂得怎樣正確使用餐具及對某些食物產生特別厭惡或喜愛,
    2. 讓患者定時進食,提供患者喜歡的食物,鼓勵其自己進食
    3. 避免患者同一時間進食固體及流質食物,否則患者會傾向於把所有食物吞下而不加咀嚼,而引致窒息
    4. 在進食時,保持四周環境的寧靜,如將電視音量降低
    5. 如患者不能專心進食,可以讓其分多次進食
    6. 注意患者是否有咀嚼及吞嚥困難
  • 如廁:
    1. 患者可能失去如廁的習慣,忘記如廁的需要或不知道洗手間的位置
    2. 照顧者可以定時帶其上洗手間
    3. 減少患者於晚飯後進食流質食物及喝水
    4. 利用提示如箭咀,符號或圖畫去幫助患者更易尋找洗手間的位置
  • 沐浴:
    1. 患者可能會忘記沐浴的需要,或由於體能衰退而無法獨個兒進行沐浴,或會因為需要別人的協助而感到尷尬,故此拒絕洗澡
    2. 喚起患者對沐浴的興趣,如告訴他溫水浴很舒服,洗浴露清香的氣味
    3. 定時沐浴
    4. 給患者解釋沐浴的步驟,甚至作出部份示範
    5. 協助患者進行沐浴,另外在浴室加設扶手,防滑膠和浴椅,提高沐浴時的安全
行為上的護理

首先照顧者要保持心平氣和,冷靜地觀察及記錄患者所表現的行為,留意引致行為上出現問題的起因和後果,而加以處理

  • 四處遊蕩:

    患者可能會不自覺地在家中或家居附近遊蕩,照顧者應:

    1. 給患者配帶寫有自己姓名和電話號碼的名牌或手鐲,及在家中預備患者近照。當其迷路時,以上資料將有助警方找尋到患者。
    2. 讓患者多做有益的活動或運動來消耗多餘的體力,藉此減低遊蕩
    3. 在不熟悉的環境下,加倍留意其行為和適應能力
    4. 盡量避免經常搬家,及改變家居的擺設,因患者的適應能力比較差
    5. 適當的門戶管理設施,亦可減少患者遊蕩的機會
    6. 不時提醒患者其所在之處和時間
  • 幻覺與妄想:

    它令患者感到憂慮及恐慌,並以為真有其事,不為其他人信服,所以必須小心處理。照顧者應:

    1. 及早找出引致幻覺的成因,可以服食一些精神科藥物,控制及減少幻覺與妄想
    2. 切勿與患者爭拗,要明白患者之失去自控能力,舉例說:如果患者的妄想是以為「失去」的東西被人偷去,你可以幫助尋找,而不須爭辯物件被偷去
    3. 向患者解釋你理解他的感受,安慰患者,並引開他的注意力
  • 不適當的性舉動:

    包括在眾人面前脫去衣服,露體或狎玩性器官等,這些舉動可能與患者的「性需要」完全無關,可能患者覺得脫去衣服會覺得舒服些或者以為是在浴室,照顧者要:

    1. 注意和記錄這些舉動的次數和可能的原因
    2. 嘗試叫患者做別的事,引開他的注意力
    3. 瞭解患者是否因衣服太厚或感不舒服而脫衣服,或是因為患者有需要上洗手間
    4. 說服患者不應公眾場合狎玩性器官,但無需大聲責備
  • 失禁:

    部份患者會間中失禁,可能由於患者忘記上洗手間或趕不及到洗手間去;在脫衣服方面有困難;在晚間找不到路等,照顧者可以:

    1. 定時帶患者上洗手間
    2. 晚間適量減少飲流質食物
    3. 在床邊放一個便溺盆方便晚間使用;到洗手間的路途最好有照明燈
    4. 可以睡前帶患者如廁
    5. 注意患者的飲食,能吸取足夠纖維素,便可以減少便秘。運動除可以增強體力,亦能減少便秘
  • 煩燥不安,情緒激動:

    原因很多,例如患者覺得自己失去獨立能力,缺乏安全感,需要如廁,感到肚餓、過熱、過冷或疲倦時,都會變得不安,焦慮,或發脾氣,照顧者可以:

    1. 為患者簡化工序,培養固定的生活習慣,避免改變生活環境
    2. 找出及除去引致煩燥不安的事物
    3. 最重要避免與患者爭拗,理論。當患者情緒激動時,要盡量使他/她心情平伏
  • 與患者溝通技巧:

    如何與患者溝通是一個常見的難題,因患者無法明白他人的言語及不能用適當的語句表達自己;不斷重複某說話;不停說話,或整天不說話和不理會別人;經常在談話中轉換話題。照顧者可參考以下基本溝通方法:

    1. 避免訊息傳遞錯誤
      1. 說話時語調要平穩及緩慢:句子必須短而直接,每句只說一個要點,避免複雜
      2. 直接以人名作稱呼,不要用代名詞如他/她、這裏、那裏
    2. 因應患者的溝通能力與之溝通
      1. 不可要求過高,以免患者受到挫折而退縮
      2. 在溝通開始時要不時提醒患者你是誰和將會怎樣做
      3. 每次提出一個簡單問題,患者只需答「是」或「不是」便可以,並給患者足夠時間思考答案
      4. 如果要患者作抉擇,不要超過兩項目選擇
      5. 患者記不起問題時,可以重複,以作提示
      6. 最重要當患者不能即時作適當回答時必須保持耐性,鼓勵患者表達意見和感受
      7. 如果溝通過程受阻,壓力過大,就不要勉強,留待下次再試
    3. 善用及注意身體語言
      1. 身體語言在溝通中同樣重要,照顧者可以慢慢地走近患者,與患者面對面坐,不論說話及聆聽都要與患者有眼神的接觸,這樣會更令患者明白和可營造親切氣氛
      2. 說話時可加插身體語言,例如握著對方的手,可以幫助患者集中聆聽。但小心不要在同一時間傳遞過多訊息
      3. 儘量使用手勢及身體動作強調說話的內容,例如解釋物件時指著那件物件,令對方更易明
    4. 注意患者感受
      1. 留心對方的身體語言,包括音調和身體動作,患者的行為情緒比表面說話更重要
      2. 在聆聽的過程中,不時給予患者回應,如點頭
醒腦錦囊 醒腦錦囊 - 給「輕度認知障礙」患者及其照顧者

糖尿病

糖尿病是甚麼 當胰臟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分泌出來的胰島素不能發揮功效時,血糖便會增加,而糖份會由尿液排出體外,這便是造成糖尿病成因
症狀
  • 多尿
  • 多飲
  • 多食
  • 容易疲倦
  • 容易感染細菌
分類及成因
  • 第一型糖尿病 (胰島素依賴型)
    1. 佔少數,約3%以下
    2. 多為年青人
    3. 由於胰臟完全不能分泌胰島素,病者必須長期注射胰島素,並加上適當運動和飲食調節。
  • 第二型糖尿病 (非胰島素依賴型)
    1. 最常見,超過97%
    2. 一般為較年長或較肥胖的人仕
    3. 由於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有抗拒性,輕者多採用飲食調節和增加運動量來治療,嚴重及晚期患者則採用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治療。
治療及護理
  • 目標:
    1. 改正血糖之異常
    2. 維持正常體重
    3. 預防疾病惡化及併發症
  • 飲食方面:
    1. 均衡飲食,避免偏食。
    2. 飲食要定時定量,少食多餐,細嚼慢嚥。
    3. 避免進食甜品及酒精。
    4. 避免進食高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
    5. 煮食宜用不飽和脂肪
    6. 多吃含高纖維質食物
    7. 少吃鹽.含太多調味品及用鹽醃製的食物
    8. 宜多採用清蒸、白灼、燴、烤、炆、焗、燒等烹調方法。
  • 個人衛生方面:
    1. 保持皮膚清潔、乾爽、避免破損。
    2. 注意足部護理,以免損傷。
    3. 避免牙齒受感染,每天刷牙漱口最少兩次。
    4. 糖尿病會對眼睛構成破壞,故每年要作白內障、青光眼及視網膜病變檢查。
    5. 生活要有規律、精神鬆弛、有適量運動,不要吸煙及飲酒。
  • 監測血糖:

    定時餐前檢驗血糖,並作準確之記錄;保持血糖於理想水平(空腹:4-6 mmol/l,餐後兩小時:6-8 mmol/l),以預防併發症。

併發症
  • 急性併發症
    • 高血糖昏迷症
      1. 徵狀:
        1. 面色潮紅,皮膚乾燥
        2. 尿頻、極度口渴、脫水
        3. 心跳加速
        4. 噁心、嘔吐、腹痛
        5. 意識不清而至昏迷
      2. 預防及處理方法:
        1. 按時服藥、不可自行減藥
        2. 監察尿糖或血糖,如尿液出現酮體,或檢查血糖時發現偏高,再加上有嘔吐的徵狀,就要向醫生求診
    • 低血糖昏迷症
      1. 徵狀:
        1. 頭暈
        2. 面色蒼白
        3. 冒冷汗
        4. 全身無力、發抖
        5. 心跳加速、飢餓
        6. 焦慮不安、煩躁
        7. 嚴重時會感到神智不清及昏迷。
      2. 處理方法:
        1. 神智清醒:

          即時進食些容易吸收的糖果,例如:葡萄糖開水,得力素葡萄糖、方糖或1/3 罐汽水,繼而進食有澱粉質的食物,例如:三文治、餅乾等。

        2. 神智不清:

          不要餵病人進食任何食物或飲料,應馬上送院救治。

    • 慢性併發症
      1. 小血管病變:

        由於糖尿病可導致小血管管腔閉塞、變得脆弱,因而損害病人的眼睛、腎臟和腿部的神經,引致失明,患上腎病或需進行截肢手術。

      2. 大血管病變:

        患者身體中的大血管管壁可因脂肪沉積而增厚,減少血液供應,影響心臟和腦部血管閉塞,引致心臟病和中風等病變。

高血壓

血壓是甚麼
  • 血壓是指心臟收縮時把血液泵入血管所加諸血管壁的壓力
  • 心臟收縮時的壓力叫做【收縮壓﹝上壓﹞】通常是120mmHg﹝毫米水銀柱﹞
  • 心臟舒張時的壓力叫做【舒張壓﹝下壓﹞】通常是80mmHg﹝毫米水銀柱﹞
正常血壓並不穩定
  • 隨著心情緊張、運動、身體不適、陌生環境、吸煙及酗酒,血壓便會上升
  • 在休息及睡眠時血壓會降低
高血壓是甚麼
  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,在靜止休息狀態下,血壓持續高於140/90mmHg﹝毫米水銀柱﹞
  • 偶然一兩次血壓升高,可能是其它因素引起,並不一定是高血壓,應請教醫生
症狀

大部份患者都是沒有病徵的,只是由醫生檢查後才會發現一般病徵:

  • 頭痛、呼吸急促、頭暈、疲勞、目眩。
成因
  1. 原發性,原因不明,可能與遺傳及肥胖有關
  2. 繼發性,有基本導因
    例如:腎病、腎血管狹窄、內分泌系統疾病、糖尿病、腎上腺疾病;所以治療高血壓,必須找出病因,方可對症下藥
治療

藥物治療通常效果很理想,但病人必須充份合作,才可達到理想效果,例如:

  1. 定時服藥
  2. 長期服藥
  3. 定期檢查
護理
  • 食藥方面

    按醫囑給予藥物,特別注意藥量和時間,例如:

    1. 定時定量服用,不能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量
    2. 留意藥物的副作用,例如:抑鬱、嗜睡、疲倦、智力減弱、體位性低血壓、口乾、心動過緩、幻覺、支氣管收縮或低血糖(常見於糖尿病患者)。假如發現有副作用,要立刻通知醫生
  • 觀察及記錄:
    1. 血壓及脈搏
    2. 注意頭痛的性質、時間、部位、精神狀態、視力和說話能力等,以便及早發現有關的併發症,例如:腦和血管病變
    3. 注意血壓、脈搏是否穩定,遇有血壓上升、心律不整,呼吸困難等情況,可能是心臟併發症的先兆
    4. 注意每天的尿量及體重增加情形,以便及早發現尿毒症的併發症
  • 飲食方面:
    1. 注意均衡飲食,多吃高纖維食物,減少吃鹽、甜食、脂肪和膽固醇過高的食物
    2. 保持理想體重,不要過肥
    3. 更應戒煙及戒酒
  • 身心愉快:

    減低精神壓力,避免刺激,過度疲勞、憂慮,按其喜好,鼓勵多作消閒活動。

  • 排泄方面:
    1. 便秘時用力排便,會使胸腹腔內壓力上升,容易引致血壓升高
    2. 訓練患者有每日排便習慣,增加蔬菜,水果和高纖維的食物;多飲水,多做運動
  • 除去促使血管收縮之因素:
    1. 冬天宜有適當之保暖,由於天氣寒冷時為了減低身體熱量的散失,血管收縮,血壓便會升高
    2. 注意沐浴時,水溫不宜太低,令血管收縮,引致血壓升高
    3. 避免情緒激動或不穩定。
    4. 戒煙或避免吸入二手煙。
併發症
  1. 高血壓病人患上腦部中風的危險性較大,長期高血壓也會使心臟負荷增加,引致心臟發大
  2. 併發症:腦中風、眼底受損﹝視網膜受損﹞、心臟衰竭、冠心病、腎功能衰竭、血管硬化、血管阻塞

冠心病

冠心病是甚麼 環繞心臟的冠狀動脈因病變而收窄咀塞,就形成冠狀動脈心臟病,簡稱冠心病。心臟血管疾病是 65 歲以上老人家的第二號殺手,而冠心病是最重要的病因。
症狀
  1. 胸部發生劇痛,多數因作體力運動和強烈情緒產生時,心臟跳動加速,而心臟動脈血管狹窄,血液循環不足而產生心絞痛情況。症狀可能持續多於數分鐘,痛的範圍可擴展至頸部、肩膊手臂及下顎。
  2. 暈眩、出汗、作嘔、氣促、心悸不安。
  3. 心肌梗塞由於運送血液到心肌的冠狀動脈被閉塞而引起,發病的嚴重性決定在於閉塞範圍的大小及位置。
  4. 可以全無病徵至突然死亡。
成因
  1. 主要為膽固醇積聚,引致冠狀動脈狹窄阻塞。
  2. 年齡越高,患病機會越高。
  3. 高血壓、糖尿病及血脂肪高的患者容易有冠心病。
  4. 吸煙,能導致血管硬化,長期吸煙容易患上冠心病。
  5. 家族遺傳─患有心臟病者的直系親屬,患病機會增加。
治療
  • 藥物:
    1. 主要採用以下三大類:
      1. 亞士匹靈 (Aspirin),硝化甘油 (Nitrates),
      2. B - 阻斷劑 (B-Blocker),鈣離子拮抗劑 (Calcium Channel Blocker) 及
      3. 降血脂藥物 (Cholesterol Lowering Medicine)。
    2. 胸痛時可使用硝化甘油脷底丸
      1. 服用心絞痛藥如硝酸甘油時要注意事項:
        • 當症狀開始出現時便要服藥,不要延至劇痛出現。
        • 把藥片含在舌下,直到完全溶解為止。
        • 為避免引起暫時性頭暈、頭痛,最好坐著服藥。
        • 不可將藥片吞服,若不慎吞下,亦毋須擔心,可再取另一片藥含服。
        • 如果心絞痛在含服藥片後五分鐘內仍未消失,可再加服一粒藥片。再過五分鐘後,如心絞痛仍然持續,則要再含服第三粒藥片。但如果胸痛仍然無效,就應該在家人陪同之下,盡快往急症室就醫。
      2. 心絞痛藥的貯存方法:

        硝酸甘油藥片的有效成份容易揮發而失去作用。因此,為確保療效,應按照下列方法來貯存:

        • 把藥片放入棕色玻璃瓶內,並將瓶蓋旋緊。
        • 不要將棉花或其他藥物與硝酸甘油藥片放在同一藥瓶內。
        • 藥物應貯放在陰涼及乾爽的環境中,要避開潮濕的地方,例如浴室內的廚柜,更切勿放在雪柜。隨身攜帶的藥片應放在手提袋內,不宜放置於貼身的衣袋。
        • 開瓶後兩個月內仍未用完的藥片應予棄掉,並確保配有足夠數量的藥片以備不時之需。
  • 心血管繞道手術(搭橋手術)
  • 注意生活上的調節:
    1. 適當休息。
    2. 減輕體重。
    3. 停止吸煙。
    4. 避免工作過勞。
    5. 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期服藥

中風

中風是甚麼 中風是腦血管疾病,由於腦血管爆裂或阻塞,令到腦組織不能得到充份的養料和氧氣;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,影響身體機能。
症狀

因不同的腦血管供應血液給不同部份的腦細胞,所以會引致不同的徵狀。

  • 中風前:

    可能並無病徵,但亦可能有以下情況:頭痛、暈眩、不省人事、突然暫時失去部分或全部聽覺、視覺模糊、及說話和咀嚼有困難、肌肉不協調、無緣無故跌倒、大少便失禁的情況出現。

  • 中風後:

    性情有轉變或情緒不穩定、半身不遂;右邊癱瘓時,說話、寫字及閱讀均產生困難;左邊癱瘓時,對空間失去知覺感,甚至對自己左邊身體的存在失去知覺。

成因
  • 吸煙
  • 年齡(年紀越大,中風機會越大)
  • 高血壓
  • 膽固醇過高
  • 肥胖
  • 缺少運動
  • 腦血管腫瘤
  • 血管壁過薄
  • 糖尿病
  • 風濕性心臟病
  • 成因未明,可能由於機能退化或由遺傳引起
治療
  • 急性期治療:

    若有任何徵狀,應向醫生求診,找出原因,如治療高血壓及糖尿病。

  • 康復治療:

    協助病人面對疾病引致生理上的殘障,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,俾能再次採取新的生活方式,建立積極自我形象,發揮最高的自我照顧功能。

    1. 物理治療-透過運動,防止肢體僵硬,及防止癱瘓產生。
    2. 職業治療-利用一些活動幫助病人恢復身體及精神健康,及重新適應正常家居生活,提升自我照顧能力。
    3. 言語治療-協助病人恢復言語溝通和吞嚥能力。
    4. 足病治療-提供腳部護理及作適當診斷和治療。
  • 藥物:

    定期服藥保持現在狀況,以防再有中風發生。

護理
  • 心理方面:
    1. 患者會情緒不穩定、易哭、易發脾氣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、過敏反應、自我隔離。
    2. 照顧者態度要忍耐、關心、諒解、不要責備、要聆聽及鼓勵患者表達感受。
  • 安全方面:
    1. 環境:預防跌倒,需要時上床欄及圍軟墊,床降至最低;浴室安裝扶手及防滑墊,地面保持乾爽,充足光線,移去不要家具。
    2. 移動或替患者轉換體位時,要有足夠人手,給予頭部或肢體適當承托,確保癱肢沒有受壓。
    3. 感覺功能缺損的患者,使用冷、熱敷時要特別小心,不宜直接使用電暖墊或熱水袋,因容易有燙傷。
  • 照顧方面:
    1. 照顧自我照顧能力不足者:
      1. 照顧者評估患者自助能力及肢體活動的情況後,如發現患者不能自行穿衣、扣鈕、沐浴、如廁及使用食具進食等,便應加以協助。
      2. 照顧者應儘量提供患者自助機會和訓練,只是有需要時才加以協助;切勿催促,如有進步則加以讚賞。
    2. 照顧癱瘓者:
      1. 擺放功能性位置及轉換體位,防止關節強硬、壓迫性潰瘍及聚積性肺炎,可使病人感覺舒適及提供視覺刺激的變化。
      2. 幫助患者保持個人衛生,如定期洗澡、口腔護理、足部衛生,雙腳每天清洗、抹乾,趾縫要乾爽,並定期修剪腳甲。
      3. 替患者選擇適當衣物和鞋穿著,衣服質料要柔軟,吸汗力佳,容易清洗,並方便更換尿片。選擇寬緊程度適中及生膠底的鞋穿著,以防滑倒,太寬的鞋容易摔倒太窄易擦傷足部。
      4. 為患者做被動性全關節運動、阻力運動、床上運動及學習轉身,以預防攣縮及關節強硬。
    3. 飲食方面
      1. 觀察和記錄吞嚥能力以及24小時出入量。
      2. 注意均衡飲食,多吃高纖維食物,減少吃鹽、甜食、脂肪和膽固醇高的食物,更應戒煙、戒酒。
      3. 保持理想體重,不要過肥。
    4. 觀察及記錄
      1. 每日量度血壓及脈搏;注意面色、神志、頭痛、視力;尿量、尿味和尿顏色;皮膚情況。
常見的併發症及預防護理
  • 壓瘡:
    1. 是一種因皮膚局部受到壓力所造成的皮膚組織損傷。
    2. 患者因久臥床上,不能自發性轉身,持續受壓力,就會出現壓瘡的先兆,例如皮膚表面呈紅,出現水泡或脫皮現象;壓瘡常見的部位在臀、腳踝,及肩膊,因長期和床褥接觸,受到壓力,皮膚便會潰爛,甚至發炎。

    預防方法:
    每兩小時替患者轉身,使他不會長期壓迫同一部位,及減少骨突處長期受壓,定時評估及注意患者的營養和身體水份情形。對高危病患者可使用減壓床墊、羊毛墊等減壓用品。

  • 呼吸道感染:
    1. 患者長期臥床,肌肉活動能力會減弱,呼吸能力亦會減低,痰涎會很難咳出而引致聚積性肺炎。
    2. 如患者不能吞嚥,長期使用鼻胃管餵飼,餵飼後需將患者坐起 30 度以上,並保持坐姿 30-60 分鐘以防止因嘔吐流入氣管而引致吸入性肺炎。

    預防方法:
    應盡量讓患者坐起,加上物理治療訓練呼吸。

  • 泌尿道感染:
    患者因為神經系統的損害,不懂得排尿,尿液積在膀胱內容易引致發炎。

    預防方法:
    鼓勵患者多進開水及進行膀胱訓練,需要時按醫囑進行導尿術及插入導尿管,以便排空尿液。

慢性阻塞性氣管病

慢性阻塞性氣管病是甚麼 指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所引致之疾病的統稱。主要由於呼吸道因病變而受到阻塞,空氣難於進出肺部,令身體缺乏氧氣而引致的疾病。
症狀
  • 經常咳嗽且帶濃痰。
  • 氣喘、活動能力減少。
  • 天氣潮濕,溫度驟變令病人徵狀更為惡化及做事失去興趣
成因
  • 慢性支氣管炎:

    氣管長期受刺激及發炎,內膜腫脹及有痰液黏於氣管內,阻塞氣道。

  • 肺氣腫:

    肺部受到長期刺激,支氣管及氣泡經常發炎,肺泡失去彈性,日漸發大,影響換氣功能而出現氧氣不足。

護理
  • 戒煙。
  • 定時服用藥物及正確使用吸入器。
  • 若工作環境瀰漫著工業廢氣及塵埃,需佩戴口 罩。
  • 適量的運動。
  • 部份患者按醫囑需長期使用氧氣,使用氧氣療法要注意下列各點:
    1. 氧氣呼吸機時常保持清潔,可確保操作正常,也可避免細菌滋生,請要求醫療公司清楚說明氧氣呼吸機的操作和保養。氧氣呼吸機亦要有定期的檢查與緊急的維修服務。
    2. 須遵照醫生指示的份量吸用氧氣。氧氣是治療藥物,過多或少都不對。醫生訂的份量是按檢驗結果釐定的。
    3. 氧氣能夠助燃,所以在使用氧氣的附近,不應有明火,亦不應有人吸煙。
  • 有需要時進行物理治療。
  • 保持理想的體重,避免令心肺負荷過重。

柏金遜症

柏金遜症是甚麼 柏金遜症是一種逐漸形成的疾病,主要是腦部的化學物質不平衡所致,由於腦部傳遞訊息至身體某部份時受阻,引致動作較正常緩慢。
症狀
  • 手腳震顫:
    1. 初期只有一隻手或手臂輕微的震顫,但經過一段時間後,震顫可能擴散到兩隻手和兩隻腳。
    2. 震顫通常發生於患者靜止時,或身心處於壓力時。
    3. 身體活動時震顫情況會減少,而睡眠時便會消失。
  • 肌肉僵硬:
    1. 這是早期的另一現象,患者會發現很難從椅子上起身或坐下來,連簡單的動作,如:扣衣服的鈕扣也會感到困難。
  • 運動遲緩:
    1. 當肌肉僵硬時,開始運動時,會顯得遲緩與困難。例如﹕開始起步時變得困難,需要用較多的力量﹔有時候,患者會發現停步後再走也感到非常困難。
    2. 嚴重的患者,走路步伐小、急促、拖著腳走,身體前傾稱為急促步式。
成因
  • 藥物引致(例如:止暈藥)
  • 金屬中毒,例如:鉛或鎂
  • 腫瘤
  • 大腦血管疾病
  • 過濾性腦炎
  • 中樞神經系統病變
  • 原因不明
治療
  • 除去引發的原因:
    • 例如:藥物
  • 藥物治療:
    如 Madopar, Sinemet 等,患者需遵醫囑長期服藥,不可隨意加減藥量,注意藥物的副作用。例如:
    • 噁心、嘔吐、食慾減退
    • 小便棕褐色
    • 不自主動作增加
    • 體位性血壓低
    • 言語困難
  • 康復治療
    • 物理治療
    • 職業治療
    • 言語治療
柏金遜症患者的問題/困難
  • 便秘:因肌肉無力,唾液及消化道之分泌少,缺乏運動,攝入水份不足,體位移動困難等。
  • 體重下降:因進食速度慢,精神紊亂,情緒低落,唇乾,咀嚼困難而致營養不良。
  • 骨折危險:生於骨骼的鈣質排出量多,而且,攝取量又不足,令骨質疏鬆,加上步伐不穩,容易跌倒,造成嚴重骨折。
護理
  • 因病狀表現,使一般人不容易了解柏金遜症病人,其實,患者木無表情的臉孔背後是藏著非常清醒的頭腦,他除了渴望與人溝通以外,還需要愛和關心。由於以上種種因素,病人容易患上抑鬱症,所以基本的護理原則是:
    • 重新建立社交生活
    • 重新協調日常生活
    • 消閒活動
  • 目標:
    • 儘可能延長及維持病人有效的功能。
  • 康復運動:
    • 預防肌肉痙攣,增加身體及關節的柔軟性,保持正確姿勢,防止四肢及身體畸形。
  • 自我照顧訓練:
    • 指導病人穿合適衣服,用拉鍊或魔術貼代替鈕扣
    • 照顧他們在進膳時所遇到的困難,提供輔助器具
    • 設置自助用具來適應日常生活的需要
      1. 可移動的坐廁/近廁所之床位。
      2. 長柄的梳子及刷。
      3. 硬的床有助容易轉側。
      4. 高背坐椅,有彈簧協助病者較容易站起來。
      5. 扶手的設置。
      6. 斜路代替樓梯。
  • 按摩及熱療:
    • 目的為保持肌肉彈性;熱療時要小心以防燙傷。
  • 注意家居安全,預防跌倒:
    • 環境方面:
      1. 地面要保持清潔乾爽
      2. 充足的光線,適當的照明,特別是晚上需要照明燈
      3. 床舖間有足夠之空間,放置助行器
      4. 床舖的高度要適中,床腳輪宜關上腳掣
      5. 床邊宜放置固定的坐椅
      6. 院舍牆壁,走廊通道及浴室要安裝固定的扶手
      7. 廁所浴室可使用門簾,較方便老人出入
      8. 廁所及浴室門口要有足夠之寬度,可讓助行器通過
      9. 浴缸要放置或貼上防滑墊
      10. 浴室內宜設有叫人鈴,方便患者求助
    • 患者方面:
      1. 對不寧靜之患者宜於床沿裝上床欄
      2. 穿著大小合宜之鞋襪
      3. 衣物不宜過長,褲頭用橡筋帶束上
      4. 步履不穩之患者要有人陪同方可步行
      5. 有體位性血壓低患者不宜過速轉換體位或行動過速
      6. 視力不良者,要配戴適合的眼鏡
      7. 治療病因:根據其過往病歷,加上臨床的檢驗作出正確的診斷及治療
      8. 步行運動訓練
      9. 由物理治療師指導正確之步行方法。
  • 心理支持及鼓勵:
    • 患者會害怕活動和自己容易發生思想混亂,抑鬱、喪失信心、因此要給予解釋,安慰,鼓勵及支持,使患者能夠早日活動。

腎衰竭

腎衰竭是甚麼
  • 腎衰竭是因失去腎功能而引致血液尿毒及、廢物積聚過多的一種病症,所以又稱為「尿毒病」。
  • 腎衰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,急性腎衰竭患者的腎功能會在受到病因影響下突然失去,但一般會在數星期內恢復。但若急性腎衰竭處理不當時,亦可能會變成慢性腎衰竭。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腎臟由於長期受到損壞,以致腎功能不能回復正常。
症狀
  • 足踝水腫
  • 持續性面部水腫,特別在早晨有眼臉水腫。
  • 小便有血,尿頻,夜尿,小便量有減少。
  • 當腎病變嚴重時,病人會變得軟弱、貧血、小便可能少、食慾不振、噁心及嘔吐等。
  • 容易出血,如牙齦出血、流鼻血及腸道出血等。
  • 血壓偏高、心跳加速。
  • 蛋白尿
  • 皮膚呈棕黃色
  • 乾燥痕癢
  • 面色蒼白
  • 疲乏無力
  • 呼吸困難
  • 神智不清
  • 抽搐
  • 甚至昏迷
成因
  • 腎前性:因流血過多、脫水或心臟衰竭引致腎臟灌流不足。
  • 腎性:
    1. 因破壞腎臟的藥物例如個別止痛藥或抗生素與及菌體毒素,引致腎臟壞死。
    2. 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及高血壓
    3. 尿道炎
    4. 先天性腎病例如多囊腎
  • 腎後性:腎結石或先天性尿道收窄引致尿道阻塞。
預防
  • 注意飲食:
    • 多喝清水可預防結石及尿道炎。
  • 勿亂服藥物:
    • 例如某些抗生素、止痛藥,以免損害腎臟。
  • 注意個人衛生:
    • 尤其是女性,因尿道較短易受感染。
  • 預防病患:
    1. 長期病患者例如高血壓與糖尿病人,應遵照醫生吩咐,控制病情,以免損害腎臟。
    2. 腎結石或尿道收窄患者,應及早醫治,以免造成長期尿道阻塞。若發現有尿道毛病的徵狀,例如小便赤痛、血尿、泡沫小便、尿頻、夜尿、水腫等,便應及早診治。
治療

慢性腎衰竭的治療,只能減慢腎衰竭的速度及替代腎臟功能,並不能使腎臟復康,方法包括:

  • 食物控制,避免令腎臟負荷加重;如低蛋白、低鹽份的飲食
  • 藥物治療;如利尿劑及降血壓藥
  • 透析治療,當腎臟只餘下5-10%功能時,便要考慮透析治療,其作用主要替代部份腎臟排污的功能。
    1. 腹膜透析
      腹膜是腹腔內的一層薄膜,它可發揮過濾的作用。首先把透析液放入腹腔,廢物會經過滲透而收集於透析液中,帶有廢物的液體會被引流出腹外,然後又再補充新鮮的透析液使滲透程序重複進行。
    2. 血液透析
      利用導管從身體抽出血液,引流至人工腎臟(透析器),在人工腎內進行透析過濾,最後已淨化的血液從另一導管回流進身體內。
  • 腎臟移植手術
    • 剛死亡的人及近親可以捐出腎臟,醫生透過外科手術,把那腎臟植入病人體內,代替已壞死的腎臟,維持身體機能正常。
    • 不過,本港可供移植的腎臟不多,平均有一千人輪候換腎,但每年只有七十至八十名腎病病人,幸運得到合適的腎臟。
護理
  • 每日量度體重及血壓
  • 依醫囑控制飲水量
  • 進食高蛋白質食物、低鉀、低鹽份食物,及少吃肉類
  • 定時漱口
  • 定時食藥,抽血檢查及覆診
  • 保持足夠休息
  • 如有腹膜透析導管,要小心護理,以防感染細菌以致發炎或鬆脫折斷。

骨質疏鬆

骨質疏鬆是甚麼 這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慢性骨病,基於骨骼內鈣質含量減少而致
症狀 一般沒有特別徵狀,通常於發生骨折後才發現
成因
  • 因疾病或老化過程造成
  • 停經後的婦女容易患上,主因是由於收經後雌激素水平下降,使鈣流失增加,骨的含鈣量急劇下降,引致骨痛,駝背及容易骨折。
  • 血中雌激素減少
  • 過度的類固醇治療
  • 骨折或骨骼畸形的病人
治療 依醫囑給予藥物,如雌激素(Oestrogen),止痛藥,肌肉鬆弛劑,補充鈣及維他命 D
護理
  • 有適當運動和休息
  • 進食足夠鈣量較高的食物,如:牛奶、芝士、水果、豆腐、豆類、芥蘭及西蘭花等,均衡飲食同樣重要
  • 選擇適當時間如大清早上曬太陽,有助皮膚製造維他命D,促使鈣之吸收。
  • 避免身體過重
  • 安全措施,避免跌倒
    • 視需要使用協助行走器具
    • 避免地板濕和過滑
    • 要知道跌倒的可能性;使用扶手,穿著有防滑的 鞋,用防滑的沐浴墊
    • 避免用細而沒有防滑的地墊
    • 避免迅速移動患者,因可能會引起脊椎,肩膀、骨盆或肢體扭傷

低溫症

低溫症是甚麼 低溫症是指人體的核心溫度,降至攝氏35℃或以下,即華氏95℉或以下。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者、長期服用安眠藥或酗酒的人士,均較容易患上低溫症。
症狀
  • 皮膚和手腳冰凍、面色蒼白、神志迷亂、說話含糊不清。
  • 顫抖、反應遲鈍、肢體感覺麻木。
  • 呼吸、脈膊減弱、血壓降低、心律不齊、昏迷、心臟停頓、甚至死亡。
成因
  • 禦寒衣物不足
  • 長期暴露在寒冷溫度
  • 長久浸在冷水中
治療及護理
  • 如患者可自行使用浴缸,可採用熱水浴(攝氏40至華氏104度),使體溫迅速回復正常。
  • 被雨水淋濕的體弱者,應迅速脫除患者濕冷的外衣及鞋襪,並換上溫暖乾爽的衣物。
  • 將患者移至室內、躺於床上,用被蓋好保暖。如體弱或年老者,可包裹頭部讓患者更暖。
  • 如清醒者,給與進食熱量較高和容易消化的熱飲品和熱的食物,例如:朱古力,熱奶,熱湯。
  • 陪伴患者直至回復正常體溫。
  • 昏迷者按人事不省處理及從速送院。
須注意事項
  • 切勿用熱水袋局部加熱
  • 切勿置患者於火爐邊
  • 切勿給與酒精飲品

腸道傳染病

腸道傳染病是甚麼 經由食物或食水傳染的疾病,包括霍亂、食物中毒、痢疾、肝炎、腸熱。
成因 進食或飲用受細菌、病毒或原蟲所沾染的食物或食水而引起
病徵
  • 嘔吐
  • 腹瀉
  • 肚痛
  • 肝炎患者會感到疲倦、食慾不振及黃疸
預防
  • 注意個人衛生
    1. 保持雙手清潔,如廁後、煮食時、進食前、接觸過生食物後均應洗手
    2. 噴嚏及咳嗽時,須掩蓋口鼻
    3. 煮食時應穿清潔的外衣或圍裙
    4. 傷口必須包紮妥當,才可處理食物
    5. 有傷口,或患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的人,不宜處理食物。
  • 食物衛生
    1. 食具、容器及其他煮食具要保持清潔
    2. 食物必須徹底清洗乾淨、煮熟才可進食
    3. 生熟食物應分別放置
    4. 雪櫃要保持清潔
    5. 不可進食霉爛、有異味或變色的食物
    6. 食物煮熟後要儘快吃掉,剩餘食物必須妥善貯存雪柜內及不可放置過久
    7. 不吃不衛生的熟食和海產
  • 環境衛生
    1. 家居廚房食具要保持清潔
    2. 垃圾要放在有蓋垃圾桶內

流行性感冒

流行性感冒是甚麼 流行性感冒 (Influenza 簡稱:流感) 是一種由病毒引致的疾病,傳染性極高。流感由不同類型的病毒引起,已知的流感有三種類型:甲型、乙型及丙型,其中以甲型較為常見。在香港最常見的是兩種甲型流感是 H1N1 及 H3N2。流感會不時變種 (基因改變) 而衍生新品種,導致流感廣泛傳播,因此當局須定期重新研製流感疫苗。在香港,流感肆虐而病例最多的月份是一至三月和七、八月。
症狀 流感是呼吸道的急性疾病,症狀包括發燒、頭痛、肌肉疼痛、流鼻水、咳嗽及喉嚨痛,通常病情較輕微。 其他病徵包括:鼻塞、疲倦、腹瀉及嘔吐。
傳播途徑 流感主要在人多擠迫的密閉環境中經空氣或飛沫傳播,亦可透過直接接觸患者的分泌物而傳播。
潛伏期 一般經過一至三天的潛伏期後,病徵便會出現。
治療
  • 大部份人都能在2至7日內自行痊癒。
  • 退燒藥及咳藥水均有助紓緩症狀。
  • 除非患者已出現細菌性感染併發症,否則無需服用抗生素。
  • 患者亦應注意個人衛生,防止病毒散播。
  • 如患者抵抗力較弱或出現病情惡化的徵象,例如持續發燒或氣促,應盡早求診。
  • 抗病毒劑如金剛胺能有效對付甲型流感,但必須小心使用,因金剛胺可引起嚴重副作用,如胃口欠佳、嘔吐、失眠、頭暈及幻覺等。
預防方法
  •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。
  • 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。
  • 保持雙手清潔,並用正確方法洗手。
  • 雙手被呼吸系統分泌物弄污後 (如打噴嚏後) 應立即洗手。
  •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蓋口鼻,並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。
  • 增強抵抗力有助預防感染流感。均衡飲食、適量運動、充足休息,避免過度緊張和避免吸煙,都是增強抵抗力的方法。
  • 在流感高峰期,最好避免前往人多擠迫、空氣流通情況欠佳的公眾地方。
  • 流感疫苗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,按照每年社會上流行的流感類型而製備的。
併發症 通常發生在抵抗力較弱者,可導致支氣管炎,肺炎等嚴重併發症。
護理
  • 多飲水,進食有營養和容易消化的食物;
  •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。
  • 保持空氣流通,並用正確方法洗手。
  • 注意衛生:打噴嚏或處理噴沬後,需以肥皂清洗雙手,不要隨地吐痰;咳嗽或打噴嚏時需要用紙巾掩蓋口鼻,以防止病毒散播,應將痰涎或鼻涕用紙巾包好;然後沖走或棄置於垃圾桶內。
更多參考資料

疥瘡

疥瘡是甚麼 俗稱癩,是由疥蟲引起的皮膚傳染病,無論任何年齡都有機會患上。但由於長者的免疫能力較低,因此會較容易感染。醫院、長期院舍、安老院舍亦偶有疥瘡爆發的記錄。
成因 主要是與患者有身體緊密接觸而傳染。由於疥蟲及卵都會沾在衣物及床鋪上,所以接觸患者的衣物或被褥均有機會被傳染。
疥蟲 疥蟲非常細小,肉眼看不見。雌疥蟲會用一對前腿和咀鑽進皮膚的表皮層,挖掘出隧道,在其中產卵繁殖,蟲卵會在三、四天孵化成幼蟲,再過十天,便能繁殖下一代。
症狀
  1. 患處極之痕癢,尤其是晚上就寢後或熱水浴後,患者更感奇癢難耐。
  2. 疥瘡多分佈在手指間、手腕、 手 肘 、腋下、乳頭、下腹、陰部及臀部;而長者則較少出現面部及頭部的感染。
  3. 疥蟲侵入皮膚後,皮膚表面會出現小丘疹及少於1厘米之線形痕跡,這些就是疥蟲所掘出的皮下隧道。
  4. 如果患者對疥蟲產生敏感,皮膚可能出現小水泡。
潛伏期 從未患過疥瘡的人而言,潛伏期約為二至六星期。至於曾感染疥瘡的人,徵狀則會較早出現,通常在再度患上疥瘡後一至四日內病徵便會出現。
治療及護理
  • 安老院舍的院友及員工的處理方法:
    1. 員工須密切留意院友及職員的身體狀況,如出現疥瘡的徵狀,應儘早求醫。如多位院友及職員同時被診斷患上疥瘡, 便應向衞生防護中心呈報。
    2. 在疥瘡爆發期間,與患者有較密切接觸的院友 (如同房) 及職員,也應塗用殺疥藥以作預防。
    3. 用 1 比 49 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家具及周圍環境。
    4. 負責清潔物品及接觸患者的員工,本身須穿戴手套及圍裙。工作完成後,須徹底清潔雙手及更換工作服。
  • 衣物、床單及被鋪的處理方法:
    1. 患者的衣物、床單、被鋪、枕袋等須與其他家人或院友的分隔清洗。
    2. 患者的衣物、床單、被鋪、枕袋等須用熱水 (攝氏六十度或以上,時間不少於十分鐘) 來消滅疥蟲及其卵子。
    3. 難以清洗的衣物和被褥,如鞋、棉被等,可放入膠袋後封密,擱置最少十四日後,便能如常使用。
  • 藥物治療:
    • 疥瘡的藥物治療,包括外用殺疥藥(疥瘡乳劑)及止痕藥。
  • 疥瘡乳劑 (Benzyl Benzoate) 之用法:
    1. 晚上沐浴後,抹乾全身,最好在他人協助下,用排筆將乳劑由頸部開始,塗遍全身(手指縫及腳趾縫均須塗上乳劑,頭部除外),然後穿回衣服。
    2. 次日早上,重覆塗乳劑一次,但無須沐浴,然後穿回衣服。
    3. 次日晚上,用熱水及肥皂沐浴後,換上清潔之衣服及被鋪。
    4. 在兩次塗抹乳劑中間的時間,不須更換衣服及床鋪。
    5. 乳劑只適宜用兩次,過多使用,會刺激皮膚引起不適。由於乳劑會被水份洗去,所以洗手後須重新塗乳劑於雙手。
    6. 治療起初的一至兩星期,病者可能間中有痕癢,這並不表示治療失效;但如果病徵持續多過兩星期或皮膚出現其他變化,應立即請教醫生。
預防方法
  1.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。
  2. 避免與他人共用衣服。
  3. 疥瘡患者的家庭成員、及與患者有親密接觸的人應接受檢查,以確定是否患上疥瘡;如確診患上疥瘡,須接受治療。
  4. 清潔物品及接觸患者時,須穿戴適當的個人保護裝備,如手套及保護衣等。
  5. 每次接觸疥瘡患者後須徹底清潔雙手。